我國大氣污染治理行動發生較大變化,新行動計劃制定也在進行當中。2013年實行“大氣十條”特別針對環境問題開展環保治理的重大戰略部署,堅決向污染宣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大氣十條”實施以來,我國大氣污染治理取得了階段性進展,各個地區的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區域也明顯好轉。目前全國范圍內已經初步建立了大氣污染防治體制。
大氣污染治理新計劃制定 改善空氣質量的中國模式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大氣環境規劃部表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和方法正在被納入考慮范圍中,包括中央財政資金根據各地空氣質量改善效果進行分配,以及不再以行政命令而是利用市場機制將排污交易權與實際的排放配額進行調動。
隨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和治理的不斷深入,我國大氣污染源結構發生較大變化,各地的大氣污染治理方案也隨之調整。
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將從“結構性減排”到“內涵型減排”轉變,以細顆粒物來源解析為基礎,印發實施了《北京市藍天保衛戰2018年行動計劃》,要求2018年北京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力爭繼續下降。
由此可以看出,首輪計劃得將圓滿收官,各地也應采取政府措施調整,新計劃也將正當其時。而生態環境部也在研究打贏藍天保衛作戰計劃,明確具體作戰策略。
當然在嚴重污染的防控方面,需要改善能源產業和交通方面。解決京津冀及周邊環境重大污染頻發問題。國家減排計劃實施離不開強有力的科技支撐。推動綠色航運系建設,交通發展。積極判斷空氣質量形式,加快清潔燃料替代等其他有效措施及時采取有效的減排方案。